簡介: 托馬斯 夸斯托夫Thomas Quasthoff是目前國際音樂界公認(rèn)的一位杰出的演唱藝術(shù)歌曲和清唱劇的低男中音歌唱家??渌雇蟹驈?3歲時就表現(xiàn)出了歌唱天賦。在漢諾威,他師從夏洛特萊赫曼教授學(xué)習(xí)歌唱、隨胡貝爾教授學(xué)習(xí)音樂理論和音樂史。從那時開始,夸斯托夫先后贏得了許多國際性的獎項, 更多>
托馬斯 夸斯托夫Thomas Quasthoff是目前國際音樂界公認(rèn)的一位杰出的演唱藝術(shù)歌曲和清唱劇的低男中音歌唱家。夸斯托夫從13歲時就表現(xiàn)出了歌唱天賦。在漢諾威,他師從夏洛特萊赫曼教授學(xué)習(xí)歌唱、隨胡貝爾教授學(xué)習(xí)音樂理論和音樂史。從那時開始,夸斯托夫先后贏得了許多國際性的獎項,如慕尼黑ARD國際音樂比賽首獎1988、莫斯科肖斯塔科維奇音樂獎1996、1996年愛丁堡國際音樂節(jié)比賽大獎以及由德國媒體頒發(fā)的回聲音樂獎1998。從1996年起,他擔(dān)任了多特蒙德音樂學(xué)院聲樂系的教授??渌雇蟹蜻€經(jīng)常與世界一些著名的樂團(tuán)合作,如柏林愛樂樂團(tuán)、維也納愛樂樂團(tuán)、德累斯頓國家歌劇院、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tuán)、巴黎管弦樂團(tuán)、倫敦愛樂樂團(tuán)、伯明翰市立交響樂團(tuán)等;與阿巴多、科林戴維斯、小澤征爾、西蒙拉特爾、羅斯特羅波維奇、安德魯·席夫等著名指揮家合作。 1998-1999音樂季,夸斯托夫的國際音樂合作更上一層樓。在美國,他與科林戴維斯指揮的紐約愛樂樂團(tuán)合作、成功地演出了馬勒的少年魔角、與小澤征爾率領(lǐng)的波士頓交響樂團(tuán)合作演出了馬勒的大地之歌。1999年2月,他在巴倫伯依姆的指揮下、與芝加哥交響樂團(tuán)在芝加哥和柏林合作演出了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在歐洲,夸斯托夫的演出更為頻繁。他先后演出了莫扎特的詠嘆調(diào)西蒙拉特爾/柏林愛樂、伯遼茲的浮士德的沉淪海丁克/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tuán)、巴赫的馬太受難曲邁克爾吉倫/德國交響樂團(tuán)以及布里頓的戰(zhàn)爭安魂曲羅斯特羅波維奇 倫敦交響樂團(tuán)。在獨唱音樂會方面,夸斯托夫演唱的舒伯特的聲樂套曲冬之旅專場音樂會在巴黎、維也納、薩爾斯堡、慕尼黑和日本巡演期間都獲得了極高的評價。1999年1月,他首次在美國舉行獨唱音樂會。他還在柏林音樂廳和科隆愛樂音樂廳成功地舉辦過勃拉姆斯、馬勒、施特勞斯和費茲納爾的藝術(shù)歌曲作品的專場音樂會。從1999年夏季以來,夸斯托夫首次參加了拉維尼亞、坦格伍德音樂節(jié)以及一些莫扎特音樂節(jié),與弗雷堡巴洛克樂團(tuán)合作演出了莫扎特的詠嘆調(diào)作品。在1999-2000音樂季中,夸斯托夫還有一些重要的演出。他將首次在著名的卡內(nèi)基音樂廳演出,演出作品是布里頓的戰(zhàn)爭安魂曲,由小澤征爾指揮芝加哥交響樂團(tuán)。他將進(jìn)行北美的獨唱音樂會巡演,演出城市包括多倫多、亞特蘭大、伯克雷、洛杉磯和肯尼迪藝術(shù)中心。在歐洲,他將與西蒙·拉特爾指揮的維也納愛樂樂團(tuán)和伯明翰市立交響樂團(tuán)合作貝多芬的第9交響曲、與庫特 馬祖爾指揮的倫敦愛樂合作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他還將繼續(xù)在維也納、倫敦、柏林、阿姆斯特丹和圣彼得堡舉辦獨唱音樂會。 Thomas Quasthoff 雖然天生殘疾,只有120公分高,是世上最矮小的男中音。但是他的歌聲卻一點也不小,而且厚實有勁。以身材問題來看,他可能無法演出歌劇,但是藝術(shù)歌曲演唱卻是當(dāng)今世上最頂尖的男中音歌唱家。
Thomas Quasthoff's mother was one of thousands who took the drug thalidomide to relieve morning sickness. As a result, Quasthoff grew to only about four feet tall and, in common with many of his fellow victims of the drug, has severely undeveloped arms, with his hands emerging almost directly from his shoulders. However, his voice and breathing apparatus developed normally -- if a bass-baritone voice that is uncommonly magnificent can be considered "normal."
Germany was ill-prepared to cope with the thalidomide generation. When Quasthoff reached school age, he was assigned, according to government policy, to school programs designed for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A lively, intelligent, and artistic child, Quasthoff clearly needed the stimulation of normal schooling, which a change in policy soon permitted. He was raised in a highly supportive environment, being treated in exactly the same way as his normal brother. The phrase he remembers being said most often to him when he was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