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drey Hepburn

簡介: 中文名:奧黛麗·赫本原名:Audrey Kathleen van Heemstra Hepburn-Ruston別名:奧黛麗·凱瑟琳·范·赫姆斯特拉·赫本-魯斯頓國籍:英國出生地:比利時布魯塞爾生日:1929年 5月 4日職業(yè):演員代表作:《羅馬假日》,《蒂凡尼的早餐》,《窈窕淑 更多>

中文名:奧黛麗·赫本

原名:Audrey Kathleen van Heemstra Hepburn-Ruston

別名:奧黛麗·凱瑟琳·范·赫姆斯特拉·赫本-魯斯頓

國籍:英國

出生地:比利時布魯塞爾

生日:1929年 5月 4日

職業(yè):演員

代表作:《羅馬假日》,《蒂凡尼的早餐》,《窈窕淑女》

主要成就:1954年憑借影片《羅馬假日》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美國電影協(xié)會百年最偉大的電影第3名等

Audrey Hepburn(奧黛麗·赫本,1929.05.04——1993.01.20),英國著名電影和舞臺劇女演員,奧斯卡影后,被世人敬仰為“人間天使”。身為好萊塢最著名的女星之一,她以優(yōu)雅的氣質和有品味的穿著著稱。奧黛麗赫本晚年投身慈善事業(yè),是聯(lián)合國兒童基金會親善大使的代表人物。作為親善大使,她不時舉辦一些音樂會和募捐慰問活動,造訪貧窮地區(qū)兒童,足跡遍及亞非拉許多國家。1992年被授予美國“總統(tǒng)自由勛章”,1993年獲奧斯卡人道主義獎。她生前主演的多部電影例如《羅馬假日》《蒂凡尼的早餐》《窈窕淑女》等至今仍為無數(shù)影迷心目中的經(jīng)典。1999年,她被美國電影學會評為“百年來最偉大的女演員”第三位。

從藝歷程:奧黛麗·赫本生于比利時布魯塞爾,父親約瑟夫·維克多安東尼·赫本-魯斯頓是一位英國銀行家,母親艾拉·凡·赫姆斯特拉是荷蘭貴族后裔,有男爵的封號,家族譜系甚至可以回溯到英王愛德華三世。

奧黛麗·赫本同時是英王愛德華三世和蘇格蘭玻斯威爾第四代侯爵詹姆士·赫本(即蘇格蘭瑪麗女王的第三任丈夫)的后裔。在詹姆士·赫本的后裔中,與奧黛麗同一時代的好萊塢名人還有凱瑟琳赫本和摩納哥前大公雷尼爾三世(娶好萊塢影后格蕾絲·凱麗為王妃轟動了全世界,被稱為世紀婚姻),而英王愛德華三世的后裔中也有亨弗萊鮑嘉這樣的好萊塢明星。實際上他們和奧黛麗是遠房親戚。

赫本的全名原本為“Audrey Kathleen Ruston”,但在二戰(zhàn)發(fā)生后,由于約瑟夫偶然發(fā)現(xiàn)自己的母系先祖中有“赫本”這個姓氏,于是把自己的姓氏改為“赫本-魯斯頓”。因此,奧黛麗的名字也相應修改為“Audrey Kathleen van Heemstra Hepburn-Ruston”。

赫本在六歲時就讀于英國倫敦的貴族寄宿學校(1935年~1938年)。但那時她的父親支持納粹,忽然不告而別,拋下他們一家人。這件事在赫本幼小的心靈上留下很大的創(chuàng)傷。1938年赫本的父母親正式離婚了。雖然約瑟夫在赫本的希望和要求下取得了探視權,實際上約瑟夫并沒有來看她。二次大戰(zhàn)繼續(xù),赫本跟隨母親一起回到荷蘭的姥姥家。1939年時她進入安恒音樂學院(Arnhem Conservatory)學習芭蕾舞,之后二戰(zhàn)爆發(fā),宣稱中立的荷蘭被納粹占領。當時的身份文件大多為手寫,為避免她原本非常英國味道的名字招惹麻煩,她母親篡改了自己的身份文件替她制造了一個荷蘭假名艾達凡赫姆斯特拉(Edda van Heemstra,Edda與Ella寫法上很相似,便于偽造),但是這個名字從未合法登記過。

當納粹侵占安恒后,有謠傳母親的家族帶有猶太血統(tǒng),原本富裕的男爵家族被視為帝國敵人,不但財產(chǎn)被占領軍沒收,赫本的舅舅也被抓入集中營。在戰(zhàn)爭的饑荒期間,赫本經(jīng)常靠郁金香球莖及由豌豆粉做成的“綠色面包”充饑,并喝大量的水填飽肚子。營養(yǎng)不良促使她的身材逐漸瘦削。雖然如此,赫本仍然不斷鍛煉她最愛的芭蕾舞,即使穿上最難捱的木制舞鞋。赫本曾為荷蘭游擊隊秘密工作(包括表演芭蕾舞募集捐款、傳遞情報等),為反法西斯戰(zhàn)爭做出過貢獻。1944年安恒戰(zhàn)役,青年坦克軍官特倫斯·楊參加了戰(zhàn)斗,正是這場戰(zhàn)役將奧黛麗·赫本一家從納粹手中解放出來,23年后,成為導演的特倫斯·楊執(zhí)導了赫本主演的懸疑驚悚片《盲女驚魂記》。

二戰(zhàn)后,赫本與母親帶著省吃儉用存下來的100英鎊遷至英國倫敦。她在這邊打工邊尋找深造的機會。

1948年,赫本進入著名的瑪莉·藍伯特(Marie Rambert's)芭蕾舞學校學習,期間曾因繳不上高額學費而返回荷蘭,并在一部宣傳片中飾演一位空姐。經(jīng)過數(shù)月訓練,赫本被告知不適合做芭蕾舞者。面對家庭的經(jīng)濟壓力,她轉而成為兼職模特兒,并參與歌舞團演出。赫本擊敗多數(shù)應征者,成為音樂劇《高跟紐扣鞋》(High Button Shoes)的合唱團員。由于表現(xiàn)突出,她還參與了另一部音樂劇《韃靼醬》(Sauce Tartare)的演出。

1951年,赫本正式成為電影演員是在英國電影《天堂笑語》出演的時候,此后在電影中扮演一些較次要的人物。她在《神秘客》中首次扮演配角,之后在電影《雙姝艷》里施展她的舞技,同時接演另一部電影《蒙特卡羅寶貝》(Monte Carlo Baby)。為了拍攝后者的法國翻拍版《前進蒙特卡羅》(Nous irons à Monte Carlo),奧黛麗要到法國出外景。演出期間卻被坐在臺下的法國著名女作家高萊特夫人一眼認定她就是自己作品《金粉世界》(Gigi)中“姬姬”一角的化身,夫人邀請她到紐約好萊塢出演音樂劇《金粉世界》的女主角,開啟了赫本到美國發(fā)展的機緣。同時,她還被《雙姝艷》的導演推薦給威廉·惠勒,參加了新影片《羅馬假日》的試鏡,獲得非常好的贊譽,從而得到這部電影的女主角角色。

1952年奧黛麗·赫本到美國正式參與舞臺劇《金粉世界》的演出。其間十分出色,廣受人們的歡迎,因此獲得世界戲劇大獎(Theatre World Award)最佳女主角。但為趕拍《羅馬假日》,在《金粉世界》巡回八個月演出后被迫結束。這年因無法兼顧事業(yè)與婚姻,她取消與未婚夫詹姆士·漢森(James Hanson)的婚約,但兩人日后仍保持良好的友誼。

1953年,與好萊塢名影星格里高利·派克一起主演的電影《羅馬假日》(Roman Holiday)正式上映,由于她的成功演繹,該片放映后迅速風靡世界。赫本在片中扮演楚楚動人的安妮公主形象,表現(xiàn)出公主高貴、優(yōu)雅的氣息,外貌優(yōu)美脫俗,體態(tài)輕盈苗條,一頭黑色短發(fā)。在那個性感金發(fā)女郎受歡迎的年代,赫本的形象卻一下子吸引了觀眾的目光。著名的赫本頭表現(xiàn)出的天真無邪,使她成功地贏得到多數(shù)人的贊賞,一下子成了國際流行發(fā)式。一時間,赫本成了國際知名人士,全世界都在播放她的新聞片,電視臺用黃金時間贊美她。大量的報紙欣喜若狂地贊美她的美貌、活力、嫵媚、典雅,人們稱贊她是繼嘉寶和褒曼之后的最佳女演員。許多報紙評論稱贊赫本說:“一位新嘉寶誕生了!”據(jù)說英格麗·褒曼在意大利觀看《羅馬假日》時,竟發(fā)出一聲驚叫,她丈夫羅西里尼問她:“你為什么叫喊?”褒曼說:“我被奧黛麗·赫本深深感動了!” 赫本不僅俘虜全世界億萬影迷的心,同時連評論家們也都不知不覺被她吸引。1954年3月25日,赫本獲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三天后,因《翁迪娜》(Ondine)中的精彩表演再榮獲托尼獎(Tony Award)殊榮。

1954年她與亨佛萊·鮑嘉、威廉·荷頓又一同演出比利·懷德拍攝的愛情片《龍鳳配》。后來由于《翁蒂娜》的演出加上抽煙過量,赫本在醫(yī)生的建議下到瑞士休養(yǎng)。不久接受參與《美人魚》演出的梅爾·費勒(Mel Ferrer)的求婚,步入婚姻殿堂。

1955年奧黛麗·赫本再度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提名,可惜未獲獎,同年因意外首度流產(chǎn)。之后幾年,她主演的《戰(zhàn)爭與和平》、《甜姐兒》、《黃昏之戀》等片都獲得不錯的評價,聲勢扶搖直上。但丈夫梅爾的演藝卻遭遇挫折,逐漸轉到幕后。

1959年赫本三度懷孕,為防止半年前的流產(chǎn)再度發(fā)生,她推掉包括《西城故事》等片的片約,直到生下第一個兒子西恩·赫本·費勒(Sean Hepburn Ferrer)后才同意主演《蒂凡尼的早餐》(Breakfast at Tiffany's)。雖然《蒂凡尼的早餐》的作者屬意原出演舞臺劇的主角飾演女主角霍莉·戈萊特麗(Holly Golightly),拍攝過程赫本也一度為了主題曲是否采用亨利·曼西尼(Henry Mancini)與約翰尼·莫瑟(Johnny Mercer)的《月亮河》(Moon River)而與電影公司起沖突,事后證明她的演出與堅持是對的:1961年奧斯卡金像獎獲得兩項音樂性獎項,奧黛麗·赫本第四度獲得最佳女主角的提名。這部影片使她的演藝生涯再創(chuàng)高峰,但她開始挑戰(zhàn)更有演技難度的作品。同年年底,赫本接下《雙姝怨》的演出,但評價平平;之后的《謎中迷》試圖挑戰(zhàn)懸疑片的角色。但她最成功的作品還是1964年主演的《窈窕淑女》(My Fair Lady),這部改編自同名音樂劇的歌舞片獲得8項奧斯卡的獎項,但主演的赫本卻因導演讓由別人幕后代唱的關系無法獲得提名。

赫本的第二次婚姻,與多蒂的結合使她息影七年,廣大觀眾十分懷念她,電影公司和圈中的人物都希望她能再次出山。1976年,不安于“賢妻良母”生活的赫本終于重返影壇,與因演007諜報員詹姆斯·邦德而名噪一時的辛·康納利一起主演《羅賓漢和瑪莉安》,影片描寫中古傳說中隨十字軍東征歸來的農(nóng)民英雄羅賓漢與離別十八載的愛侶之間的一段深情。該片的首映式在紐約舉行。當赫本前往出席之前,她非常不安,闊別影壇七年,電影事業(yè)發(fā)生了很大變化,人們會怎樣對待她?

在首映式之前,赫本還不得不盡快飛往好萊塢,在美國電影學院表彰威廉·惠勒接受終生榮譽獎的儀式上發(fā)言。她朗讀了一首自己寫的詩,結果博得滿堂喝彩,這使她又驚又喜。接著她又飛往紐約參加首映式。首映式在廣播城市市音樂廳舉行,赫本一到,約有6000人向她歡呼,用唱歌的聲調齊唱到:“我們愛你,奧黛麗!”赫本對此完全沒有思想準備,她被人們的熱情感動得熱淚盈眶,她說:“看到人們并未對我感到膩味,我很感動?!?/p>

然后她再飛往好萊塢,出席該片在西部的首映式,并在奧斯卡金像獎的頒發(fā)儀式上擔任授獎人。這對電影明星來說,是一種特殊的榮譽。赫本息影七年,感觸頗深,但她最難忘的是,好萊塢沒有忘記她,電影沒有忘記她,廣大觀眾沒有忘記她。

1980年冬赫本遇見了羅伯特·沃爾德斯,這個后來被她稱為“靈魂伴侶”的男人影響了赫本原已經(jīng)出現(xiàn)危機的婚姻。在赫本與安德烈·多蒂離婚后,兩人最后成為永久的人生伴侶。

她雖然息影多年,但演技并未遜色。繼《羅賓漢和瑪莉安》后,她又主演了《血統(tǒng)》(1979)、《哄堂大笑》(1981)、《直到永遠》(Always)(1989)。進入70年代以來,歐美的婦女解放運動日趨高漲。婦女不再滿足于做男人的玩物和附庸。她們走出家庭,走向社會,和男人一樣工作奮斗。不少女演員成功地塑造了這種新女性的形象,很受歡迎。相比之下,赫本復出后仍然跳不出天真無邪、活潑善良的少女形象,這就不能不給人一種落伍、懷舊的感覺,令人感到哀嘆、惋惜,這也是她重返影壇后所拍四部影片均不很受歡迎的主要原因之一。

無論如何,奧黛麗·赫本的一生,是光輝燦爛的一生,她在黃金時代所創(chuàng)造的銀幕形象,正如她自身一樣,留給人們美好的印象太強烈了。她在電影史上所占的獨特的一頁,是不會被歲月所抹掉的。1991年4月22日,美國林肯中心電影協(xié)會向赫本授予Gala榮譽獎,該項獎自1972年起每年向全世界最資深望重的藝術大師頒發(fā),獲獎者先后有卓別林、勞倫斯·奧立弗、伊麗莎白泰勒、詹姆斯史都華等影界巨星,這是對赫本影壇生涯以及非凡演技的崇高褒獎。

赫本晚年,仍然老驥伏櫪志在千里。1988年,她擔任聯(lián)合國兒童基金會親善大使。

在這個職位上,她不時舉辦一些音樂會和募捐慰問活動,并不時造訪一些貧窮地區(qū)的兒童,足跡遍及埃塞俄比亞、蘇丹、薩爾瓦多、危地馬拉、洪都拉斯、委內瑞拉、厄瓜多爾、孟加拉等亞非拉許多國家,受到當?shù)厝嗣竦膹V泛愛戴和歡迎。1992年底,她還以重病之軀赴索馬里看望因饑餓而面臨死亡的兒童。她的愛心與人格猶如她的影片一樣燦爛人間。

當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特雷莎修女獲悉奧黛麗·赫本病危的消息時,她號召所有的修女徹夜為奧黛麗·赫本禱告祈使其能奇跡般地康復。1993年1月20日,赫本在瑞士托洛徹納茨(Tolochenaz)的住所,因結腸癌病逝。為表彰她為全世界不幸兒童所做出的努力,美國電影藝術和科學學院將該1993年度奧斯卡人道主義獎授予了她,此時赫本已離世,由其子西恩·赫本·費勒代領該獎。

榮譽記錄:1953 英國電影學院獎 最佳女主角

1954 金球獎 最佳女主角

1954 奧斯卡金像獎 最佳女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