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伯

簡介: 中文名:梁祝外文名:Butterfly Lovers導演:徐克主演:吳奇隆,楊采妮類型:愛情,古裝上映時間:1994年8月基本介紹:中國古代東晉時,浙江上虞祝家有一女祝英臺(又名:祝九妹),女扮男裝到杭州游學,途中遇到會稽來的同學梁山伯,兩人便相偕同行。同窗三年,感情深厚,但梁山 更多>

中文名:梁祝

外文名:Butterfly Lovers

導演:徐克

主演:吳奇隆,楊采妮

類型:愛情,古裝

上映時間:1994年8月

基本介紹:
中國古代東晉時,浙江上虞祝家有一女祝英臺(又名:祝九妹),女扮男裝到杭州游學,途中遇到會稽來的同學梁山伯,兩人便相偕同行。同窗三年,感情深厚,但梁山伯始終不知祝英臺是女兒身。后來祝英臺中斷學業(yè)返回家鄉(xiāng)。梁山伯到上虞拜訪祝英臺時,才知道三年同窗的好友竟是女紅妝,欲向祝家提親,此時祝英臺已許配給馬文才。之后梁山伯在鄞當縣令時,因過度郁悶而過世。祝英臺出嫁時,經(jīng)過梁山伯的墳墓,突然狂風大起,阻礙迎親隊伍的前進,祝英臺下花轎到梁山伯的墓前祭拜,梁山伯的墳墓塌陷裂開,祝英臺投入墳中,其后墳中冒出一對彩蝶,雙雙飛去。
《梁?!芳毮伒爻尸F(xiàn)一段唯美徹骨、驚天動地的愛情。 出身富裕人家的祝英臺反抗傳統(tǒng)社會對女子的不平等待遇和束縛,爭取到與男孩子一同讀書受教育的機會。繼而挑戰(zhàn)長久以來“門當戶對”的觀念,與同窗三年的平民子弟梁山伯相戀,為自己爭取婚姻自由。然而,保守的年代卻棒打鴛鴦兩分離。但梁、祝的情,終究感天動地!二人化成彩蝶翩翩飛舞,溶入多彩、自由的天空,所經(jīng)之處,花兒漫天開放。

原著原版:
《本衷冊書》之《梁祝志》,《宣室志》記載:英臺,祝氏兒游學紅羅書院,與梁山伯者同肆業(yè),兒男共室久擇情之,私結三年外而不宣。文才,馬氏宗人。屋英臺之竹馬。曉情權歸,而英臺不顧。載三絕決。馬氏憤然怒告鄉(xiāng)鄰。梁祝叻栗,祝假歉而出,絕殺馬氏秘鈄瞑登號呦。吏姆溽耵其罪,難甄焉,層層殤疊?;手?。洚罪銖毀宮首為馬氏殉。葬之馬氏之途。凡祀者忍踏唾千年。當朝廣告,萬人皆知曰:婚配焉,男女也。梁祝逆論而行,天之大不為。
自古至今,關于梁祝的傳說,可謂流傳廣而久遠,遍及國內(nèi)外眾多地區(qū),其內(nèi)容也大致相同。而諸城的梁祝傳說卻別有一番情味,以其真實、美麗、親近、悲壯而獨具特色。傳說內(nèi)容大致分為三部分:
其一,在位于諸城市北部的相州鎮(zhèn)梁山屯村,村民聲稱,梁山伯就是梁山屯人。傳說梁家生活早年富裕,山伯的父親也曾辦過塾堂,不幸積勞成疾,三十幾歲便撒手西去,撇下了山伯母子相依為命,日子逐漸敗落下來。梁山伯的乳名叫伯孩兒,自幼體弱多病,家中生活僅靠母親雇短工經(jīng)營幾畝薄地為生。待山伯長到十六歲時,母親怕誤了孩子的前程,便省吃儉用,攢些積蓄,把梁山伯送到了村西北三里遠的小梁山的塾堂里讀書,因塾師曾是梁山伯父親的好友,故而山伯在塾堂處處受到師父的關照,學績甚好。
小梁山上的塾堂遺跡至今尚存,大門石墩及書房寢室清晰可辨。也就是在這里,梁山伯結識了女扮男裝前來讀書的祝英臺,兩人同室居住,兄弟相稱,感情篤深。一晃三年過去,直至學業(yè)完成下山之時,山伯也未察覺出英臺的真實身份,并執(zhí)意要送一送祝賢弟。兩人邊走邊聊,暢敘友情,一路西行,一直送到如今諸城市石橋子鎮(zhèn)北的小石橋上,才被英臺勸住,這就是有名的十八里相送。
石橋子鎮(zhèn)北的小石橋至今猶在,是一座不大的懸砌拱橋,石橋面上磨蹭光滑,仍相當結實,這里距小梁山恰恰十八里整。就在這小石橋上,英臺面對相處三年的梁兄,愛戀之情再難自制,于是提出為自家的小九妹作媒許配山伯,并叮囑山伯定要早日到祝家提親。見山伯應允后,兩人才依依惜別。
當山伯再回山拜別師父時,才從師母那里得知英臺即是小九妹,趕忙前往祝家提親。誰料,祝員外已將英臺許配給了馬文才。當梁山伯知道祝員外已將英臺強行許配馬文才后,連英臺也不曾見一面即被逐出門外,回家后悔恨交加,相思成疾,終日咳嗽,湯水不進,一病不起,其癥就是今天的肺結核。在山伯病入膏肓之時,囑咐母親說:“我死后不要到別處葬,就埋在里丈河北岸?!币蛩?,馬文才家就在當今安丘市官莊鎮(zhèn)的馬家莊子村,英臺出嫁必經(jīng)此地,死后也想再見英臺一面。說完后山伯一命歸天,年僅十九歲。梁母果然依照兒子的囑咐,將山伯遠葬到現(xiàn)今石橋子鎮(zhèn)里丈村北的渠河北岸上。
其二,在諸城市石橋子鎮(zhèn)西的祝家樓村,村人亦稱,祝英臺就是該村祝員外之女,祝家共四支,居住在祝家樓村的四角上,四樓對應,祝員外即家居東北樓。當時祝家子嗣大排行,英臺在女中行九,小名叫九紅兒,只因祝員外膝下無子,又禁不住英臺苦苦請求,于是就同意了英臺女扮男裝去小梁山求學。
英臺上山以后,一直隱瞞真實身份,兩年過去竟無人察覺,直到第三年臨近學業(yè)將止,才被師父窺出些端倪,他見英臺方便時與其他人不同,即使小解也要蹲下,便告知妻子,師母便暗中留意,果然發(fā)現(xiàn)了英臺的女兒身。師父思忖良久后說:“反正也快終業(yè)了,還是不張揚為好,傳出去會壞了人家的名聲?!庇谑怯⑴_才得以平安下山。
祝英臺回家以后,方知父親已為自己許下婚事,又得知山伯曾來提親被父親拒絕,便終日以淚洗面,再聞山伯已殉情而死,葬于里丈河北岸,即三日不食,并在嫁妝一事上百般糾纏,以拖延婚期,直至出嫁上轎時又提出必須在里丈河北岸落轎一次,以祭拜梁兄亡靈,否則絕不上轎,這才上演出裂?;且粓鰬騺怼?br/>但令人不解的是,在今天的祝家樓村,祝姓村人都矢口否認有英臺其人,更不是祝家樓人。多少年來,凡是表現(xiàn)《梁?!穬?nèi)容的戲劇、電影、鼓詞等,一概不準進村演出,也不許祝姓村人到外村聽看,并延續(xù)著一個梁祝不通婚的風俗。
其三,在諸城市北石橋子鎮(zhèn)里丈村北的渠河北岸,一條通往安丘市官莊鎮(zhèn)馬家莊子村的舊道旁,有一座大墓高高立于土丘之上,封土之上雙頂并立,墓周雜草叢生,墓體青草覆蓋,立于墓上,南望渠河,北覽安丘,東西兩道行人,盡收眼底,這就是梁祝冢。據(jù)里丈村人講,這里就是梁?;牡胤?。傳說有兩種,一說是祝英臺出嫁那天,風和日麗,花轎剛到冢西的古道上,突然狂風四起,英臺即要求落轎,前去祭拜梁兄亡靈,到得墓前,英臺眼望梁兄石碑,悲痛欲絕,聲淚俱下,歷數(shù)梁兄情意后,撞碑而死,家人遂將英臺合葬于此。一說是當時確有墳墓裂開之事,英臺鉆入,遂翩翩飛出兩只蝴蝶,把個馬文才急得繞墓追逐,拉了墓地一大圈兒蒺藜。細觀墓周,確有層層蒺藜草纏繞。

考證記載:
關于梁祝傳說,有眾多權威專家學者考證歷史上確實真實存在過,而且他們之間的愛情故事也是歷史上確實發(fā)生過的真實事件,并有眾多歷史資料及文物古跡可供佐證。
1.據(jù)魏晉史學家考證,“梁?!惫适掳l(fā)源于河南省駐馬店市汝南縣馬鄉(xiāng)鎮(zhèn),故里遺址現(xiàn)有梁祝墓、梁莊、祝莊、馬莊、紅羅山書院、鴛鴦池、十八里相送故道、曹橋(草橋)及梁祝師父葬地鄒佟墓等。
這一美麗、凄婉、動人的愛情故事,多少年以來就流傳在河南省汝南縣梁祝(馬鄉(xiāng))鎮(zhèn)。相傳,在中國西晉時期,青年學子梁山伯辭家攻讀,途遇女扮男裝的學子祝英臺,兩人一見如故,志趣相投,遂于草橋結拜為兄弟,后同到紅羅山書院就讀。在書院兩人朝夕相處,感情日深。三年后,英臺返家,山伯十八里相送,二人依依惜別。山伯經(jīng)師母指點,帶上英臺留下的蝴蝶玉扇墜到祝家求婚遭拒絕,回家后悲憤交加,一病不起,不治身亡。英臺聞山伯為己而死,悲痛欲絕。不久,馬家前來迎娶,英臺被迫含憤上轎。行至山伯墓前,英臺執(zhí)意下轎,哭拜亡靈,因過度悲痛而死亡,后被葬在山伯墓東側。
據(jù)傳,英臺被迫出嫁時,繞道去梁山伯墓前祭奠,在祝英臺哀慟感應下,風雨雷電大作,墳墓爆裂,英臺翩然躍入墳中,墓復合攏,風停雨霽,彩虹高懸,梁?;癁楹?,在人間蹁躚飛舞。
2.據(jù)山東省濟寧市文物局副局長、濟寧市梁祝研究會會長、著名的梁祝文化專家樊存常先生考證,梁山伯與祝英臺包括馬文才,歷史上確有其人,他們之間的故事為歷史真實事件,而且他們的籍地都在孔孟之鄉(xiāng)。馬坡是祝、馬的故里,在古鄒邑西鄰微山湖北岸,唐武德年間(公元618-626年)濟寧市鄒縣(今鄒城市)馬坡,有梁祝合葬墓,并立有“梁山伯祝英臺之墓”的石碑,元代濟寧市梁祝讀書處鄒縣嶧山上有梁祝石像,陳云琴游嶧山寫有七絕《萬壽宮梁祝像》云:“信是榮情兩未終,閑花野草盡成空。人心到此偏酸眼,小像一雙萬壽宮”,明朝皇帝欽差大臣、南京工部右侍郎、前督察院右副都御史崔文奎巡視濟寧馬坡時發(fā)現(xiàn)唐朝修建的老梁祝墓破舊不堪,奉旨重修梁祝墓,墓碑歷經(jīng)淤積長期深埋,2003年10月27日,山東省濟寧市梁祝文化研究會和微山縣人民政府,隆重舉行了“重修梁山伯祝英臺墓記碑”的復出儀式,這是全國現(xiàn)有九處梁祝墓中,唯一的一塊墓碑,立碑人崔文奎身份為明朝皇帝欽差大臣、南京工部右侍郎、前督察院右副都御史,為中國歷史上見證梁祝故里官方人物之中官位最高、職位最重、權威性最大的一位。而且從碑文中反映出非常重要的一個事實是:從崔文奎向明朝皇帝“書以奏名”、而至得到當朝皇帝應允“奉敕”到“丁酉貢士前知都昌縣事古邾趙廷麟撰;文林郎知鄒縣事古衛(wèi)揚環(huán)書;亞圣五十七代世襲翰林院五經(jīng)博士孟元額”??梢哉f重新修繕梁祝墓此事上至當朝皇帝、中央官員,下到江西都昌縣事、鄒縣地方縣事及其他當朝名士都參與了此事。
由此足以可見:梁祝故事發(fā)源地及梁祝二人故里究竟在何處在明朝官方乃至朝廷早已得到確認并達成共識,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中國民俗學會理事長劉魁立先生,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中國民俗學會副理事長賀學君女士,山東省民俗學會原會長李萬鵬先生,山東省民俗學會副會長、山東大學民俗研究所所長葉濤先生等專家學者參加了出土儀式。此碑的出土,引起了新聞媒體的極大關注,中央電視臺、《人民日報》、《新華社》、《大眾日報》、《齊魯晚報》等眾多的國內(nèi)新聞媒體與韓國、日本、新加坡、美國等外國新聞媒體對此進行了報道,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在國內(nèi)外引起了很大轟動,引起了世人的極大關注。這是全國現(xiàn)有九處梁祝墓中,唯一的一塊墓碑,全文843個字,與神話傳說戲曲截然不同,不僅載明了二人合葬的地方,還點明了地方官員指令二人合葬的原因。根據(jù)碑文記載得知,作為獨生女的祝英臺,女扮男裝外出到鄒城嶧山求學讀書,自九曲村過吳橋東遇梁山伯,二人偕同,嶧山授業(yè),晝則同窗,夜則同寢,三年衣不解,可謂篤信好學者。一日英臺思鄉(xiāng)回家,山伯得知真相,往其門拜訪,別后不一載,疾終于家,葬于吳橋東(據(jù)鄒縣志載此橋在明隆慶年間被淹沒),英臺眼見馬家迎親將至,苦思山伯,情深意切,遂舍身取義,悲傷而死,鄉(xiāng)黨士夫謂其令節(jié),從葬山伯之墓。
根據(jù)碑文記載和實地考察,傳說中的梁祝故事原地為濟寧市微山縣。其理由是:在時間上馬坡石碑是記錄梁祝故事最早的。不要說該碑根據(jù)外紀所記,即便是立于正德十一年,也大大早于晚清時期的《寧波府志》、《宜興志》;從地理方位來看符合實際,梁祝合葬墓位于馬坡村西南,距北面祝英臺所在的九曲村約三公里,而距東南梁山伯所在的薄梁村約十公里,如果祝英臺到嶧山求學過吳橋與山伯相遇是合情合理的。
關于梁祝故事的產(chǎn)生年代問題,樊存常認為,根據(jù)梁祝墓祭碑碑文推測,此故事最早應產(chǎn)生于漢代。三國魏晉時期社會動蕩不安,沒有產(chǎn)生此類故事的社會背景,選官制度也不可能讓梁祝去追求讀書做官之路,唯有社會安定,儒家思想占統(tǒng)治地位的漢代才有梁祝故事產(chǎn)生的土壤。濟寧為中國漢代碑文出土文物最多的城市,全國大部分漢碑出自濟寧,作為孔孟故里的濟寧,漢墓眾多、規(guī)模之大,陪葬品之多在全國聞名,比較有代表性的有:嘉祥武氏家族墓群、曲阜九龍山漢墓群、任城王漢墓群等,這些都是當時注重厚葬的社會風俗的反映,另外,而且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有關考古專家在對梁祝墓周圍的墓地進行勘探發(fā)掘時,發(fā)現(xiàn)有很多漢代墓葬,并出土有陶罐、泥人、動物獸等。據(jù)此,可進一步推斷此墓為梁祝漢代合葬墓。以上均為“梁祝覓蹤”節(jié)目組電視臺采訪馬坡梁祝墓的真實現(xiàn)場視頻報道。
2003年3月17日,由濟寧市文物局考古研究室組織的專業(yè)考古人員進駐馬坡,對“梁?!蹦惯M行了小范圍的實物取證,勘探結果是:在“梁祝墓記碑”座,東6米,深1.8米,發(fā)現(xiàn)東西長4米的大石板一塊,分析認為為明代重建梁祝祠廟的香案桌。在“梁祝墓記碑”座,西1米處,深2.0米處發(fā)現(xiàn)與“梁祝墓記碑”尺寸相等的石板一塊,分析為明“梁山伯之墓”墓碑。根據(jù)馬坡教委辦主任肖廣營回憶:1968年的時候,他與鄒城的幾個同學去看“梁?!北?,發(fā)現(xiàn)有被人掘出的一個碑頭,他們就找了鐵锨朝下挖,發(fā)現(xiàn)碑前面有楷書“梁山伯之墓”五個大字,背面有林界、祠廟、立碑、廂房等內(nèi)容的記載。當時他們看的不是墓記碑,而是墓碑。在“梁祝墓記碑”座,北10米,2米深處發(fā)現(xiàn)大批建筑物磚、石等。在“梁祝墓記碑”座的其他方位,深4.3米處,發(fā)現(xiàn)硬地表及早于明代的磚、瓦片等。在“梁祝墓記碑”后,深4.3米處發(fā)現(xiàn)石板、古土等。
同時祝英臺所在村莊九曲村發(fā)現(xiàn)了大量漢代石碑,微山縣馬坡鄉(xiāng)政府黨委宣傳干事吳琦,是梁祝文化研究的發(fā)燒友,一直在當?shù)孛耖g探訪搜集梁祝的有關材料,至今已經(jīng)有10多年。就在“梁山伯祝英臺墓記”碑出土后,吳琦又發(fā)現(xiàn)了新的重要線索,他從九曲村找到了一小塊殘破的漢代石碑,上面刻有幾個祝姓字樣。這塊小碑令他很興奮,這說明漢代九曲村的確曾經(jīng)有祝姓人氏生活過。這是梁祝為濟寧漢代人極為有利的證明。
通過對“梁?!眰髡f內(nèi)容及碑文記載的古代村落、古代交通、故事發(fā)生地點、姓氏習俗等的考證結果與傳說、碑文內(nèi)容全部吻合,可謂天衣無縫。因此,筆者認為:“梁山伯與祝英臺”在現(xiàn)“梁祝墓地”已沉睡2000多年,確鑿有據(jù)。梁山伯與祝英臺包括馬文才,歷史上確有其人,而且他們的籍地都在孔孟之鄉(xiāng)。馬坡是祝、馬的故里,兩城是梁的故鄉(xiāng)。
3.江蘇宜興的梁祝文化研究者長路曉農(nóng)則認為,從歷史記載看,梁祝故事的文字記載最早在宜興。江蘇學術界、史志界、旅游界的多位專家認為:從宋咸淳《毗陵志》至明代馮夢龍的傳奇小說中,都有大量文字及其他證據(jù)顯示,梁山伯和祝英臺系宜興人氏。
4.梁祝文化研究專家、寧波市鄞州區(qū)文聯(lián)主席麻承照說,根據(jù)他對《鄞縣志》的研究,梁山伯應是鄞州人,祝英臺應是上虞人。
5.其實,“梁?!钡墓适略趯幉ㄅc汝南有著不同的版本。汝南傳說:在晉代,梁山伯與祝英臺同窗3年,卻未能看出祝英臺是女兒身,后來祝英臺被許配馬家。梁山伯求婚不成,一病不起,臨死前,要求家人把自己葬在祝英臺婚轎經(jīng)過的路邊,讓自己看到祝英臺出嫁,祝英臺得知后,身穿孝服出嫁,轎子經(jīng)過梁山伯墳時,下轎拜祭撞死在柳樹前。寧波傳說:梁山伯是晉代鄞縣縣令,是個清廉的好官,由于得罪了權貴,被殘害致死,老百姓為他修了一座大墓。而祝英臺是明代來自上虞的俠女,劫富濟貧,后來被權貴殺害。當?shù)乩习傩諡榱思o念他們,就把兩個人合葬在一起,結“陰婚”,據(jù)查證,此“兩朝說”最初版本為82年報刊山海經(jīng)搜集的浙東民間百姓口頭故事,并非歷史資料記錄,而事實上根據(jù)晉代謝安有感于梁祝故事上報朝廷,封祝英臺墓為“義婦冢”的歷史事實,以及早在唐朝、宋朝、元朝均有史籍明文記載兩人姓名及生平事跡,且梁祝傳說早已于唐宋年間傳入高麗,宋朝高麗史籍中明文記錄兩人姓名及生平故事的情況看來,此“兩朝說”是民間百姓的主觀臆想,可信度有待商榷。在汝南縣,至今留有梁山伯與祝英臺墓,分列于馬莊鄉(xiāng)古官道兩側,出土的墓墻證明兩座均為晉代墓。梁山伯與祝英臺并沒有訂婚,二人不可能合葬,這種分葬墓符合當時的風俗習慣。而在寧波,至今留有梁祝二人合葬墓。
6.據(jù)魏晉史學家考證,“梁祝”故事發(fā)源于河南省駐馬店市汝南縣馬鄉(xiāng)鎮(zhèn),故里遺址現(xiàn)有梁祝墓、梁莊、祝莊、馬莊、紅羅山書院、鴛鴦池、十八里相送故道、曹橋(草橋)及梁祝師父葬地鄒佟墓等。
這一美麗、凄婉、動人的愛情故事,多少年以來就流傳在河南省汝南縣梁祝(馬鄉(xiāng))鎮(zhèn)。相傳,在中國西晉時期,青年學子梁山伯辭家攻讀,途遇女扮男裝的學子祝英臺,兩人一見如故,志趣相投,遂于草橋結拜為兄弟,后同到紅羅山書院就讀。在書院兩人朝夕相處,感情日深。三年后,英臺返家,山伯十八里相送,二人依依惜別。山伯經(jīng)師母指點,帶上英臺留下的蝴蝶玉扇墜到祝家求婚遭拒絕,回家后悲憤交加,一病不起,不治身亡。英臺聞山伯為己而死,悲痛欲絕。不久,馬家前來迎娶,英臺被迫含憤上轎。行至山伯墓前,英臺執(zhí)意下轎,哭拜亡靈,因過度悲痛而死亡,后被葬在山伯墓東側。
據(jù)傳,英臺被迫出嫁時,繞道去梁山伯墓前祭奠,在祝英臺哀慟感應下,風雨雷電大作,墳墓爆裂,英臺翩然躍入墳中,墓復合攏,風停雨霽,彩虹高懸,梁祝化為蝴蝶,在人間蹁躚飛舞。
7.現(xiàn)存較早、也較完整的是宋代明州(今寧波)知府李茂誠的《義忠王廟記》,文中說梁山伯生于公元352年農(nóng)歷三月初一,死于373年農(nóng)歷八月十六,終年21歲,未曾婚配;祝英臺出嫁在374年暮春;梁山伯廟(又名“義忠王廟”)修建于397年。如記載可靠,“梁祝傳說”當產(chǎn)生在公元374年至397年這20多年內(nèi),完全形成則在宋代到清末。此后比較重要的文獻記載,還有明代馮夢龍的《李秀卿義結黃貞女》,清代邵金彪的《祝英臺小傳》,后者出現(xiàn)了化蝶的結局。
8.1997年7月,寧波的梁山伯廟出土一座晉代墓葬,墓的位置、規(guī)格和隨葬器物與志書記載的梁山伯鄞縣縣令身份和埋葬地相吻合,被認為是可信的實物資料。
9.20世紀50年代,著名作家張恨水在創(chuàng)作長篇小說《梁山伯與祝英臺》時,曾根據(jù)民間傳說,考證出10處起源地:浙江寧波、江蘇宜興、山東曲阜、甘肅清水、安徽舒城、河北河間、山東嘉祥、江蘇江都、山西蒲州、江蘇蘇州。
10.有關梁祝的古跡,現(xiàn)已發(fā)現(xiàn)17處包括讀書處6個,墳墓10處,廟1座。專家普遍認為,梁祝讀書處是受梁祝傳說的影響后形成的,不能反證其源頭。

其他記載:
1.唐初(公元705-732年)梁載言《十道四番志》記載:“義婦祝英臺與梁山伯同冢,即其事也”。
2.南朝梁元帝時(公元552-554年)《金樓子》一書中有記載。明代徐樹丕《識小錄》中記敘:“按,梁祝事異矣!《金樓子》及《會稽異聞》皆載之”。(二書已失傳)
3.晚唐(公元851年)張讀《宣室志》記載:“英臺,上虞祝氏女,偽為男裝游學,與會稽梁山伯者同肄業(yè),山伯,字處仁?!瓎栔讲?,祝登號慟,地忍自裂陷,祝氏遂并埋焉。晉丞相謝安表其墓曰‘義婦?!薄?br/>4.北宋徽宗大觀年間(公元1107-1110年)明州(今寧波)郡守李茂城寫的《義忠王廟記》記載:“神喟然嘆曰:‘生當封候,死當廟食,區(qū)區(qū)何足論也?!蠛單牡叟e賢,郡以神應君,詔為鄮令?!?br/>5.南宋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張津《乾道四明圖經(jīng)》稱:“義婦冢,即為梁山伯祝英臺同葬之地也。在縣西十里接待院之后,有廟存焉。……按《十道四蕃志》云:‘義婦祝英臺與梁山伯同?!?,即其事也?!?br/>6.南朝齊武帝時(公元483-493年)《善卷崇記》:“齊武帝贖英臺舊產(chǎn)建寺”
7.唐初(公元705-732年)梁載言《十道志》記載:“善權山南,上有石刻曰‘祝英臺讀書處’?!?br/>8.北宋咸淳四年(公元1268年)《咸淳毗陵志》記載:“祝英臺讀書處,號‘碧鮮庵’。皆有詩云:‘蝴蝶滿園飛不見,碧鮮空有讀書壇?!讉饔⑴_本女子,幼與梁山伯共學,后化為蝶。然考《寺記》,謂齊武帝贖英臺舊產(chǎn)建,意必有人第,恐非女子耳”。
9.明代作家馮夢龍(公元1574-1646年)《古今小說》記載:祝英臺為宜興人,梁山伯為蘇州人。并說祝英臺是哥嫂將其許于馬家,文中還有地裂、入墳、化蝶之說。
10.明朝著名文學家張岱(浙江紹興人)在其著作集《陶庵夢憶》第二卷《孔廟檜》一文中寫道:“己巳,至曲阜謁孔廟,買門者門以入。宮墻上有樓聳出,匾曰‘梁山伯祝英臺讀書處’,駭異之。”據(jù)濟寧市文物局副局長、著名的梁祝文化研究專家樊存常先生考證:梁祝二人在濟寧市鄒縣嶧山讀書,曾慕名而至濟寧市曲阜孔廟拜祭過孔子,并參閱過孔廟的經(jīng)文藏書,后梁祝二人因相互思戀而死,驚天動地,曲阜孔廟為了表彰紀念他們忠義精神,特地于二人在曲阜孔廟讀書的地方標以牌匾,以示紀念。
11.中國的梁祝故事,流傳到國外至今發(fā)現(xiàn)的最早要屬近鄰朝鮮、韓國了。新近研究發(fā)現(xiàn),在五代十國至宋代(918一1200年)時期,唐代著名詩人浙江余杭人羅鄴的七律詩《蛺蝶》,已被高麗王國時代人輯人了《十抄詩》,其中有“俗說義妻衣化狀”的詩句,指的就是梁祝的故事,并且衣化為蝶。到中國宋代,高麗人編輯的《夾注名賢十抄詩》,不但收入了羅鄴的《蛺蝶》詩,而且在注釋中加上了一段《梁山伯祝英臺傳》。這是至今看到的最早流傳到國外的梁祝故事,而且從“女扮男裝”到衣裳“片片化為蝴蝶子”,比較全面完整地敘述了梁祝傳奇故事??梢姡鹤N幕呦蚴澜?,歷史久遠。而且以后幾乎傳遍了整個朝鮮半島。
12.此外,關于梁山伯與祝英臺這兩個人,有其他版本傳言:梁是明代人,祝是南北朝人,兩者相隔千年。祝本是俠女,劫富濟貧,曾三去馬太守家盜銀,最后中馬之子馬文才埋伏死于亂刀之下。百姓將其厚葬并在墳前立碑,年久,該碑下沉于地下。梁為浙江寧波府鄞縣縣官,清正廉潔,中年喪妻,無子,死后入葬時刨出祝之墓碑,眾惋惜之余又不忍拆除祝墓,可是,為梁擇地而葬又似不妥,故合葬,立碑,黑者為梁,紅者為祝……從此敷衍出動人的傳說,據(jù)查證,此記載最初版本為82年報刊山海經(jīng)搜集的浙東民間百姓口頭故事,并非歷史資料記錄,該文作者曾于86年從慈溪給編者來信說:“梁山伯與祝英臺是兩個朝代的人,祝英臺是女俠,梁山伯是清官,兩者墓穴碰巧在一塊的傳說故事”是年輕時曾做小販的同村的民間醫(yī)生講給他聽的,而這位鄉(xiāng)村醫(yī)生又是從寧波中山公園聽一位老人講的這個故事。當時公園內(nèi)有好幾個人在講梁祝愛情故事,這個鄞縣老翁搖搖頭說:‘都是亂話!'這位鄉(xiāng)村醫(yī)生便上前動問:' 老伯,他們講的是亂話,那真話究竟是怎樣的呢?'鄞縣老翁便講了這個故事?!保虼嗽撐淖髡邔⑦@位寧波公園老翁講述的故事刊登在了報刊山海經(jīng)上,而事實上根據(jù)晉代謝安有感于梁祝故事上報朝廷,封祝英臺墓為“義婦?!钡臍v史事實以及早在唐朝、宋朝、元朝均有眾多權威史籍及名家的文學著作明文記載兩人姓名及生平事跡來看,此“梁祝屬于兩個朝代”的說法并不是歷史文獻記載,而是民間百姓的主觀臆想,因為如若梁祝二人之一出生于明朝,唐、宋、元三朝文學著作不可能對明朝發(fā)生的事情有記載,由此可見,所謂“梁祝屬于兩個朝代”的民間傳言是錯誤的。

故事傳說:
東晉時期,浙江上虞縣祝家莊,玉水河邊,有個祝員外之女英臺,美麗聰穎,自幼隨兄習詩文,慕班昭、蔡文姬的才學,恨家無良師,一心想往杭州訪師求學。祝員外拒絕了女兒的請求,祝英臺求學心切,偽裝賣卜者,對祝員外說:"按卦而斷,還是讓令愛出門的好。"祝父見女兒喬扮男裝,一無破綻,為了不忍使她失望,只得勉強應允。英臺女扮男裝,[遠去杭州求學。途中,邂逅了赴杭求學的會稽(今紹]興)書生梁山伯,一見如故,相讀甚歡,在草橋亭上撮土為香,義結金蘭。不一日,二人來到[杭州城的萬松書院],拜師入學。從此,同窗共讀,形影不離。梁祝同學三年,情深似海。英臺深愛山伯,但山伯卻始終不知她是女子,只念兄弟之情,并沒有特別的感受。祝父思女,催歸甚急,英臺只得倉促回鄉(xiāng)。梁祝分手,依依不舍。在十八里相送途中,英臺不斷借物撫意,暗示愛情。山伯忠厚純樸,不解其故。英臺無奈,謊稱家中九妹,品貌與己酷似,愿替山伯作媒,可是梁山伯家貧,未能如期而至,待山伯去祝家求婚時,豈知祝父已將英[臺許配給家住貿(mào)阝城(今鄞縣)的太守之子馬文才。美滿姻緣,已成滄影。二人樓臺相會,淚眼相向,凄然而別。臨別時,立下誓言:生不能同衾,死也要同穴!后梁山伯被朝廷沼為鄞縣(今鄞州區(qū))令。然山伯憂郁成疾,不久身亡。遺命葬貿(mào)阝城九龍墟。英臺聞山伯噩耗,誓以身殉。英臺被迫出嫁時,繞道去梁山伯墓前祭奠,在祝英臺哀慟感應下,風雨雷電大作,墳墓爆裂,英臺翩然躍入墳中,墓復合攏,風停雨霽,彩虹高懸,梁?;癁楹?,在人間蹁躚飛舞。

不同版本:
雖然“梁?!眰髡f人們耳熟能詳,但很少有人知道,“梁?!惫世锞烤乖谀膬?,全國究竟有多少種“梁祝”版本。據(jù)中國民俗協(xié)會有關人員介紹,全國大約有10多個地方自稱“梁?!惫世?,在聯(lián)合申報“世遺”的幾處,關于“梁?!?,也是各說各的故事。
(1)鄞州版本
金代縣令與明朝俠女結“陰親” 在浙江寧波,相傳梁山伯是金代鄞州縣令,是個清官,由于得罪權貴,被人殘害致死,百姓為他修了一座大墓。而祝英臺則是明代上虞的俠女,劫富濟貧,后來被權貴殺害。為了紀念他們,當?shù)貙扇撕显?,算結了陰婚。鄞州現(xiàn)存梁祝合葬墓、梁祝故居。那里流傳著一句老話,“若要夫婦同到老,梁山伯廟到一到”。
(2)上虞版本
祝家村是祝英臺故鄉(xiāng)傳說祝氏祖先原籍山西太原,南遷到此定居,原在上虞縣城教書為業(yè),子孫移居上虞各地。中國第一部彩色戲曲片《梁山伯與祝英臺》的唱詞就寫上了“上虞縣,祝家莊,玉水河邊,有一個祝英臺,才貌雙全……”據(jù)載,祝家村中原有一座規(guī)模較大的宅院,后因戰(zhàn)爭被毀,住宅面積約有500平方米,還有花園遺址。村邊有一個湖叫“千金湖”,有兩人合抱的金桂、銀桂,還有云柏、石榴等古樹。還有祠堂及石碑,記錄著祝氏歷史。
(3) 杭州版本
梁祝在萬松書院同窗共讀越劇《梁祝》中,有一段“草橋結拜”唱詞,說的是梁山伯與女扮男裝的祝英臺在赴省城杭州讀書途中相遇,互認知己,便在“草橋”結拜“兄弟”,指的便是杭州東城望江門旁的草橋亭。而相傳梁祝同窗共讀之地,則是西湖上的萬松書院,故而,百姓又將此地稱為梁祝書院。它的前身為報恩寺,明弘治十一年改建為萬松書院,崇禎年間書院被毀。清康熙后,改辟為敷文書院。
(4)宜興版本
化蝶傳說根深蒂固 宜興最早記述梁祝故事的是《善權寺記》,始記于齊建元二年(公元480年),稱祝英臺舊宅在宜興善權寺位置,梁祝自小一起讀書,后又到齊魯、東吳等地游學訪友,逐漸產(chǎn)生感情。梁祝傳說在宜興均有記載,“化蝶”情節(jié)亦在宜興形成,為國內(nèi)學術界認可。宜興現(xiàn)有“祝家莊”、“梁家莊”等地名、遺址,還有觀音堂、荷花池、雙井、九里亭等“十八相送”遺址。宜興俗定農(nóng)歷三月廿八為“觀蝶節(jié)”,用“梁山伯”“祝英臺”為蝴蝶命名。
(5)微山版本
士大夫們?yōu)榱鹤P藓显崮?濟寧市微山縣馬坡鄉(xiāng)有“梁山伯祝英臺墓記碑”,為明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重修梁祝墓、祠時所立。碑文記載祝英臺家居濟寧九曲村,其父祝員外因沒有兒子,十分苦惱。祝英臺是為解父憂才女扮男裝求學。梁祝二人同窗3年,梁山伯病逝家中,祝英臺悲傷而死。士大夫們被祝英臺事父至孝及對梁氏矢一而終感動,為二人修合葬墓?,F(xiàn)曲阜孔廟還保有“梁祝讀書處”,在嶧山上還有“梁祝讀書洞”、“梁祝祠”等遺址。
(6)汝南版本
梁祝同窗共讀卻未合葬 傳說在晉代,梁山伯與祝英臺同窗3年,未能看出其女兒身。梁山伯臨死前,要求家人把自己葬在祝英臺婚轎經(jīng)過的路邊,讓自己看到祝英臺出嫁,祝英臺得悉,身穿孝服出嫁,經(jīng)過梁山伯墳時,提出下轎拜祭,趁人不備撞死在柳樹前。梁祝墓分開而建,各有墳頭?,F(xiàn)汝南有梁祝讀書的“臺子寺”,也叫“紅羅山”,傳說這里曾有“紅羅書院”。紅羅山上傳說中梁祝擔水的井還在,井旁還有一塊碑,上寫“梁祝井”。
(7)諸城版本
山東諸城的梁祝傳說,被列入諸城市第一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于2007年公布。

流傳地點:
篇目流傳地
梁山伯與祝英臺等43則浙江(其中寧波22則,其中有畬族)
山伯琴劍英臺扇等15則 江蘇
三蝶奇緣等8則 廣西(其中有壯族、瑤族)
尼山姻緣來世成等6則河南
梁祝同化白蝴蝶等3則福建
歌謠流傳地
梁祝敘事山歌2885行 流傳于浙江、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地
梁山伯與祝英臺2845行 流傳于全國各地
梁山伯與祝英臺結義兄弟攻書傳2500行 流傳于全國各地
柳蔭記676行流傳于全國各地
英臺恨800行流傳于全國各地
梁山伯重整姻緣傳 889行流傳于全國各地
梁山伯祝英臺還魂團圓記后傳 1865行流傳于全國各地
游地府后生結夫妻 1050行流傳于全國各地
山伯英臺游十八地獄全歌 400行流傳于全國各地

相關詩詞:
1、《梁祝情依依》
作者:黃敬遠
情為何物總傷心,生死與共月明中。
相思腸斷淚如雨,任憑紅燭一夜燒。
癡魂迷魄歸何處,花開花謝落流東。
一曲悲歌千百年,感君蝶化依舊愁。
2、《蝶戀花.梁祝》
作者:黃敬遠
桃花謝去人不回,春江流水。
一段癡情會。
天上人間折斷腸,樓臺淚別紅心碎。
縱然世俗城墻高,生死無悔。
漫漫路何歸。
凄涼秋風墳前過,泣血成雨蝶雙飛。
3、《紅塵訣.化蝶》
作者:黃敬遠
今生相愛奈何橋,情至傷心淚凝霜。
過往滄桑成追憶,曹娥煙江落暉殘。
紅塵一訣凄苦雨,花自凋零隨風葬。
血染雙蝶癡魂附,清明墳塋草深長。

倫理矛盾:
婚姻的真正本質(zhì)是管控男女關系的機制,婚姻與愛情,生活,家庭,生育都沒有必然的關系?;橐鲋赶虻氖枪芸匦蛡惱恚瑦矍橹赶虻氖亲栽感蛡惱?。在古代幾乎全世界都在搞包辦婚姻,這是在強調(diào)婚姻倫理(管控型倫理)主導男女關系的一切。長期以來受古代倫理的影響,愛情倫理被去掉,變成“戀愛為婚姻做準備”,其邏輯就是愛情只是一種選擇準備的過程,一定要等到結婚才能有神圣性。其實只要你們愿意,愛情本身就能產(chǎn)生神圣性。 當你去看古代經(jīng)典以及基督教《圣經(jīng)》,發(fā)現(xiàn)里面基本上都是包辦婚姻的描寫,沒有戀愛的描寫。
古代基督教基本上是包辦婚姻,后來基督教的變通“戀愛為婚姻做準備”,這個思想影響了全世界,但在這個思想里不承認愛情能產(chǎn)生神圣性,只是一種選擇過程。 今天所謂的婚姻宣誓其實是一種愛情宣誓,這種愛情宣誓在婚姻沒有產(chǎn)生之前也可以宣誓,一樣可以產(chǎn)生神圣性。如果婚姻真正的本質(zhì)是管控,那么包辦婚姻可能就是婚姻本來的真實面目。包辦婚姻結束以后,婚姻的管控力就削弱了大部分。 而“包辦婚姻”這一詞,是后來的人發(fā)明出來的,古代人可能認為婚姻本來就是包辦的。

基本信息:
越劇:《梁山伯與祝英臺》
時間:2012年9月21日-2012年9月22日
場館:國家大劇院戲劇場

演出場館:
國家大劇院主體建筑由外部圍護結構和內(nèi)部歌劇院、音樂廳、戲劇場和公共大廳及配套用房組成。外部圍護結構為鋼結構殼體,呈半橢球形,其東西長軸為 212.20 米,南北短軸為 143.64 米,建筑總高度為 46.285 米,地下最深處為-32.50 米。橢球形屋面主要采用鈦金屬板,中部為漸開式玻璃幕墻。
主體建筑外環(huán)繞人工湖,湖面面積達35500平方米,北側主入口為80米長的水下長廊,南側入口和其它通道也均設在水下。人工湖四周為大片綠地組成的文化休閑廣場。 國家大劇院北入口與地鐵天安門西站相連,并有能容納1000輛機動車和1500輛自行車的地下停車場。在入口處設有售票廳,觀眾通過水下長廊進入大劇院。水下長廊的兩邊設有藝術展示、商店等服務場所。

場館交通:
天安門西站:1路、5路(南長街站亦可)、10路(石碑胡同站亦可)、22路(石碑胡同站亦可)、37路、52路、728路、802路、205路(夜) 北京供電局站:特2路(前門西站下車亦可)、9路(前門西站下車亦可)、646路、209路(夜);前門西站: 特2路(北京供電局站下車亦可)、特4路、特7路、9路(北京供電局站下車亦可)、44路、67路、301路、337路、673路、808路、901路、212路(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