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tz Kreisler

簡介: 中文名:弗里茨·克萊斯勒弗里茨·克萊斯勒(德語:Fritz Kreisler,-),美國籍奧地利小提琴家和作曲家。是當代著名的小提琴家之一,以音色優(yōu)美著稱,而他創(chuàng)作的小提琴樂曲,是后來小提琴家常用的節(jié)目。小:弗里茨·克萊斯勒(Fritz Kreisler,-),美國籍奧地利小提琴 更多>

中文名:弗里茨·克萊斯勒

弗里茨·克萊斯勒(德語:Fritz Kreisler,1875年2月2日-1962年1月29日),美國籍奧地利小提琴家和作曲家。是當代著名的小提琴家之一,以音色優(yōu)美著稱,而他創(chuàng)作的小提琴樂曲,是后來小提琴家常用的節(jié)目。

?。焊ダ锎摹た巳R斯勒(Fritz Kreisler,1875年2月2日-1962年1月29日),美國籍奧地利小提琴家和作曲家。是當時最出名的小提琴家之一。

大事記:1875年2月2日克萊斯勒在奧地利維也納誕生,他的父親是醫(yī)生, 4歲時開始學習小提琴。

1882年進入維也納音樂學院師從約瑟夫·黑爾梅斯伯格學習小提琴,并跟隨安東·布魯克納(Anton Bruckner)學習樂理。1885年贏得維也納音樂學院比賽金獎。1885年至1887年在巴黎音樂學院學習,導師包括約瑟夫·馬薩(Joseph Massart)(小提琴),利奧·德里布(Léo Delibes)(作曲)和儒勒·馬斯內(Jules Massenet)等。1887年,12歲時,獲巴黎音樂學院畢業(yè)比賽一等獎。

1888年-1889年首次與鋼琴家莫利茨·羅森塔爾(Moriz Rosenthal)到美國演出?;氐綂W地利后,申請加入維也納愛樂樂團被拒,后改行學醫(yī)、學繪畫、從軍,但很快回到小提琴。1889年與阿爾圖·尼基什(Arthur Nikisch)指揮的柏林愛樂樂團合作舉辦了一張音樂會,正是這場音樂會以及從1901年至1903年一系列的美國巡演讓他聲名鵲起。

1902年9月與哈瑞特·沃茨(Harriet Woerz)在紐約成婚

1910年首演愛德華·埃爾加(Edward Elgar)獻給他的小提琴協(xié)奏曲,由作曲家本人指揮。

一戰(zhàn)期間參加奧地利軍隊,后因傷光榮退伍,到美國居住。

1923年5月,克萊斯勒曾到中國演奏。

1924年回到柏林。1938年遷往巴黎。

1941年4月27日在紐約遭遇車禍,頭骨破裂。1942年10月康復,在卡內基音樂廳開復出音樂會。

1943年移民美國,并入美國國籍。1947年11月1日在卡內基音樂廳最后一次公開演出,之后幾年只在電臺演奏。1962年1月29日在紐約去世。

克萊斯勒的琴聲特別,他善于運用揉弦讓小提琴發(fā)出類似人聲的溫潤甜美的聲音。所以他演奏自己的小提琴小品格外出色,同時也帶動了大量使用揉弦技術的潮流。他的技術出眾,但不經常練琴。他使用的是瓜奈里(Guarnerius)和貝爾貢齊(Bergonzi)的小提琴。后者被稱為克萊斯勒·貝爾貢齊。

克萊斯勒為小提琴寫了很多曲子,其中一些模仿了其他作曲家的風格。開始他聲稱這些作品是普尼亞尼(Gaetano Pugnani)和塔蒂尼(Giuseppe Tartini)等人的原作,直到1935年他才承認這些是他的作品。此舉受到輿論的批評,克萊斯勒的回應是這些作品的價值已經得到了評論家的承認“名字變了,價值不會變”。他也寫過一些小型歌劇(包括蘋果樹之花(1919年))、一部弦樂四重奏和許多小提琴協(xié)奏曲的華彩段,如勃拉姆斯的小提琴協(xié)奏曲(勃拉姆斯)。他為貝多芬的小提琴協(xié)奏曲(貝多芬)所作的華彩段是目前被小提琴家們演奏的最多的一個。

演奏:克萊斯勒的琴聲特別,他善于運用揉弦讓小提琴發(fā)出類似人聲的溫潤甜美的聲音。所以他演奏自己的小提琴小品格外出色,同時也帶動了大量使用揉弦技術的潮流。他的技術出眾,但不經常練琴,他說過量的技術練習,使他疲勞,不利于自己的藝術發(fā)展,所以照例只練習到手指靈活為度;上臺之前,用溫水泡上手指幾秒鐘對他更有幫助;他認為,一個對音樂認真的學生,每天練琴應當不少于四小時,但也無須超過五小時[18]。他從來都不練即將登臺演奏的作品,以保持新鮮感。他登臺演奏時從不看樂譜,全憑記憶演奏,他認為看樂譜會使他分心,而未能專注于音樂的表達。他的弓弦繃得非常緊,所以音色純正。演奏前,他手持琴頭,琴身下垂,而不將琴夾在腋下,以免琴弦因體溫而走調[19]。

演奏時,他只用弓的70%,很少用到弓頭和弓尾的15%,他不愛用小指,而用其他手指代替。

評價:埃內斯庫:“他為塔替尼《魔鬼的顫音》作的華彩樂段是他的佳作之一……他和我一樣,不大在意版權,他從《威尼斯隨想曲》未曾獲得分文版權費?!?/p>

卡薩爾斯:“我為他奉上約瑟夫·約阿希姆-薩拉薩蒂-伊薩伊王朝的最后一頂皇冠”。

內森·米爾斯坦:“在小提琴藝術中,有三位作曲家作出重大貢獻:巴赫、帕格尼尼、克萊斯勒”

雅沙·海菲茨:“克萊斯勒是我的偶像,我年輕時極力模仿他的演奏風格”

艾薩克·斯特恩“無論是他的演奏或唱片,都散發(fā)著金光燦爛、甘美如蜜的聲音[24]。

卡爾·弗萊什:“現(xiàn)代小提琴藝術最重要的成就-顫音,基本上是克萊斯勒引入的……至于弓法,他喜歡靠近琴馬處運弓,用少的弓力,獲得較強的弓壓”

成名:1899年12月1日,他在柏林與阿爾圖·尼基什(Arthur Nikisch)指揮的柏林愛樂樂團合作舉辦了一張音樂會,當晚,有小提琴無冕王之稱的歐仁·伊薩伊在座。當他剛演奏完門德爾松小提琴協(xié)奏曲的最后的華彩樂段時,伊薩伊立刻大模大樣地起立,熱烈鼓掌。這種捧場,使克萊斯勒甚為感動,畢生難忘。次日柏林許多家報紙,刊登長篇報道。伊薩伊十分器重這位后生,特地將一首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獻給克萊斯勒,此奏鳴曲也成為日后克萊斯勒周游列國演出時的常備節(jié)目之一,兩人成為至交。1931年1月27日,伊薩伊因糖尿病截去一條腿,最后一場演出不能登臺,克萊斯勒立即救場,為老友登臺演奏貝多芬小提琴協(xié)奏曲。數(shù)日后病危的小提琴大師,寫了一封信給克萊斯勒,將他珍藏多年的歐內斯特·肖松親筆樂譜,贈與克萊斯勒。正是這場音樂會讓他聲名鵲起,他的經紀Wolff & Sach,為他爭取到較好的待遇,每年可掙10000-12000馬克(合2400-2800美元),在當時是不錯的收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