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白駒榮(1892年—1974年),原名陳榮,號少波,廣東順德大良人,著名粵劇小生表演藝術(shù)家,粵劇四大天王之一。是著名花旦白雪仙之父。
白駒榮生于廣東順德區(qū)龍?zhí)洞?,自小雙親去世,在大母韋氏身邊長大,他當過"紙扎店"學徒,還在鞋店站過柜臺。直到一九一一年他十九歲 更多>
白駒榮(1892年—1974年),原名陳榮,號少波,廣東順德大良人,著名粵劇小生表演藝術(shù)家,粵劇四大天王之一。是著名花旦白雪仙之父。
白駒榮生于廣東順德區(qū)龍?zhí)洞?,自小雙親去世,在大母韋氏身邊長大,他當過"紙扎店"學徒,還在鞋店站過柜臺。直到一九一一年他十九歲時,他才跟"天演臺"志士班的男花旦鄭君可學戲。該班藝人吳有山見他聰明勤奮,認為有發(fā)展前途,便收他做徒弟。吳為培養(yǎng)和造就他成材,還親自為他編寫了首本戲《金生桃盒》。該劇上演時,又為他起了"白駒榮"這個響亮的名字。白駒榮擅演小生,對古老排場也頗為熟悉,先后加入"民壽年"、"國豐年"、"漢天樂"、"華天樂"、"周豐年"、"人壽年"等戲班。后搭班演出,成為省港名班國豐年臺柱,與小生聰、千里駒齊名。1925年曾赴美演出。
白駒榮出身貧苦粵劇藝人家庭,父親是一位普通粵劇演員。白駒榮與金山炳、靚榮、千里駒、靚次伯等人同是把戲臺演唱語言從官話改為粵語的前軀。二十年代初期已有小生王之稱的白駒榮發(fā)展了"二黃"的腔調(diào)和板式,使唱腔更富特色,更以真嗓(平喉)代替假嗓演唱,音色優(yōu)美清潤,自創(chuàng)“白派”的演唱方式。
他的嗓音清越明亮,行腔婉轉(zhuǎn)圓潤,吞吐跌宕自然流暢,尾音拖腔,一氣呵成,回腸悅耳,經(jīng)過不懈的磨煉,二十年代初期已有"小生王"之稱。他發(fā)展了"二黃"的腔調(diào)和板式,使唱腔更富特色,自成流派。
1946年54歲的白駒榮患"視神經(jīng)萎縮"眼病雙目失明,被迫離開舞臺。1948年冬開始靠唱曲藝度日。解放后在政府的關(guān)懷下,1954年白駒榮出任廣州粵劇工作團團長。期間他克服雙目失明的障礙,靠著扎實的功底刻苦鍛煉,熟悉鑼鼓經(jīng)和舞臺部位,依靠聽覺以及與同臺演員的密切配合,終于重登舞臺,繼續(xù)演出達10年之久。雖雙目失明但仍塑造了不少栩栩如生的藝術(shù)形象,令人贊嘆不已。1958年起,擔任廣東粵劇院藝術(shù)總指導,兼任廣東粵劇學校校長,悉心培養(yǎng)粵劇的接班人,為粵劇事業(yè)的發(fā)展做出了貢獻。
白駒榮解放前演出的劇目很多,主要有《金生桃盒》、《再生緣》、《泣荊花》等;還灌錄有《客途秋恨》、《落霞孤騖》、《男燒衣》、《海角尋香》等不少唱片,至今尚膾炙人口。解放后則有《琵琶上路》、《二堂放子》、《選女婿》、《龜山起禍》等。他在粵劇界較早將觀眾難以聽懂的舞臺官話改唱白話(即廣州方言)。他的念白,有聲有味,富有音樂感,演唱吐字玲瓏,叮板扎實,感情細膩,運腔簡樸流暢,跌宕有致,令人感到韻味無窮。他經(jīng)過反復實踐,發(fā)展了金山炳的"平喉"(即小生演唱由假嗓改用真嗓),成為粵劇的一種主要唱法,對發(fā)展粵劇唱腔藝術(shù)做出了貢獻。
代表作主要有:《風流天子》、《再生緣》、《泣荊花》、《二堂放子》、《龜山起禍》、《選女婿》、《金生桃盒》、《客途秋恨》、《落霞孤騖》、《海角尋香》等。
他歷任廣東省劇協(xié)主席、副主席、戲改會副主任、廣東粵劇工作團團長、廣東粵劇院藝術(shù)總指導、廣東粵劇學校校長等職。一九五六年他上京參加全國先進代表大會時,周恩來總理還親自過問關(guān)懷他的眼病,派人陪他到北京友誼醫(yī)院做檢查和醫(yī)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