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鑫培

簡介: 別名:英秀|小叫天國籍:中國民族:漢族出生地:武漢市江夏區(qū)生日:職業(yè):演員代表作:《賣馬》、《托兆碰碑》星座:金牛座主要成就:創(chuàng)下譚派藝術(shù)譚鑫培(公元~公元)著名京劇演員,主攻老生,曾演武生。本名金福,字望重。因堂號英秀,人又以英秀稱之。籍貫湖北黃陂(今武漢市黃陂區(qū))。出生于武漢 更多>

別名:英秀|小叫天

國籍:中國

民族:漢族

出生地:武漢市江夏區(qū)

生日:1847年4月23日

職業(yè):演員

代表作:《賣馬》、《托兆碰碑》

星座:金牛座

主要成就:創(chuàng)下譚派藝術(shù)

譚鑫培(公元1847年4月23日~公元1917年5月10日)著名京劇演員,主攻老生,曾演武生。本名金福,字望重。因堂號英秀,人又以英秀稱之。籍貫湖北黃陂(今武漢市黃陂區(qū))。出生于武漢市江夏區(qū)(原武昌縣)大東門外譚左灣九夫村。其父譚志道,主工老旦兼老生。譚鑫培為其獨(dú)子,清道光二十七年三月初九出生。

榮譽(yù)記錄:創(chuàng)下譚派藝術(shù)

人物生平:10歲隨父到北京,11歲入小金奎科班習(xí)武丑,后改武生及文武老生。1863年出科。23歲搭三慶班,以演《神州擂》、《三岔口》、《白水灘》及"八大拿"等武生戲?yàn)橹?。曾傍程長庚演《青石山》馬童,得"大老板"賞識,委以武行頭。在《同光十三絕》畫中,譚鑫培是唯一的武生演員。以老生享名劇壇則是光緒十年以后的事了。

1879年,光緒五年(己卯):譚鑫培首次赴滬。

譚鑫培與孫彩珠同赴滬。譚鑫培年三十五,隸金桂茶園,藝名譚金福,專演武生戲。時秦腔方盛于上海,有陳彩林者實(shí)執(zhí)牛耳。彩林本隸京中勝春班,班為某內(nèi)監(jiān)所蓄,彩林恃寵勢,不赴其侍御之召,侍御銜之,遂飛章彈劾宦官不得私蓄梨園,班遂報(bào)散。彩林至上海,歷金桂,傾倒一時。譚不得志,明春回京,始蓄志研究皮簧劇,譚本充三慶班武行頭,父唱老旦兼老生,其音左嗓,故稱之譚叫天,非美名也。譚早年坐科于金奎班,文武昆亂,皆所兼習(xí),出科后拜程長庚為師,但程為安徽人,而譚籍湖北黃陂,鄉(xiāng)音不改。及后成名,宗譚者反以湖廣音咬字為正宗,而并誤皮簧為黃陂者,可謂數(shù)典忘祖矣。(摘自《春申舊聞》:《譚鑫培五次蒞滬》)

1879年9月4日,光緒五年(己卯)七月十八日:三慶班應(yīng)史家胡同仁和王文恰公夒石宅堂會。

農(nóng)歷七月十八、十九兩日,三慶班應(yīng)史家胡同仁和王文恰公夒石宅堂會,并外串四喜班。

1884年,光緒十年(甲申):譚鑫培二次赴滬。

譚鑫培二赴滬演唱,藝名小叫天,大奎官同行,搭三慶茶園,后改丹桂。老生武生兩門抱,時孫菊仙在滬,出演天仙。

1890年7月11日,光緒十六年(庚寅)五月二十五日:譚鑫培、陳德霖、孫秀華、羅壽山入選升平署當(dāng)差。

譚鑫培、陳德霖、孫秀華、羅壽山四人,同時以民籍學(xué)生的身份入選升平署當(dāng)差。

1908年6月29日,光緒三十四年(戊申)六月初一日:光緒三十四年六月南海傳差。

南海傳差。共時二十六刻十。

1908年9月5日,光緒三十四年(戊申)八月初十日:光緒三十四年八月南海傳差

南海傳差。共時四十刻十分。

1909年,宣統(tǒng)元年(己酉),夏:譚鑫培首次在營業(yè)戲中貼演《珠簾寨》。

是年夏,譚鑫培于慶升園貼《珠簾寨》,此為譚氏入宮后首次在營業(yè)戲中貼演此劇。言菊朋聞訊急請假往觀,倉促不及更換制服,恰遇學(xué)校監(jiān)督亦在座中,遂得記大過一次。而菊朋渾不為意,只以得觀《珠簾寨》為樂。

1909年3月3日,宣統(tǒng)元年(己酉)二月十二日:德宗與孝欽后雙國孝除。

德宗與孝欽后雙國孝除,各戲園恢復(fù)營業(yè)戲。譚鑫培因家人弟子促請,勉力登臺。言菊朋因之每演必至。

1910年,宣統(tǒng)二年(庚戌):譚鑫培三次赴滬。

譚鑫培三次赴滬,演于丹桂園。專貼老生戲,未久即遄返。

1910年,宣統(tǒng)二年(庚戌):時慧寶搭春慶班及雙慶班。

1910年至1917年,時慧寶搭入譚鑫培的春慶班及俞振亭所組的雙慶班演出,主要劇目有:《馬鞍山》、《魚腸劍》、《烏龍?jiān)骸?、《捉放曹》、《朱砂痣》等?/p>

1910年4月12日,宣統(tǒng)二年(庚戌)三月初三日:1910年4月12日丹桂園演出,當(dāng)日丹桂園由春慶班演出日場戲。

壓軸:《朱砂痣》(帶賣子)(譚鑫培飾韓員外,陳德霖飾江氏,謝寶云飾金氏,賈洪林飾吳惠泉)

大軸:《飛叉陣》(余筱琴)

1912年,農(nóng)歷壬子年:譚鑫培四次赴滬。

譚鑫培四次赴滬,演于新新舞臺,始以“伶界大王,內(nèi)廷供奉”頭銜與滬人相見,并正名為譚鑫培,而年已六十五矣。同行配角,有金秀山、孫怡云、德珺如、文榮壽、慈瑞泉,陣容之盛,煊赫一時,金秀山、德珺如均以票友下海,與孫菊仙合唱《二進(jìn)宮》,向有“三羊開泰”之稱(內(nèi)行稱票友羊毛)。滬人以耳為目,不知輕重,而楊四立方出演丹桂,紅極一時,楊本武丑兼唱老生,演《空城計(jì)》讀“昭烈”為“罩笠”;讀“馬謖言過其實(shí)”為“馬謖年過七十”笑話不一而足,而滬人喜灑狗血,竟認(rèn)楊四立為京朝南下,唯一老生;而視譚為瘟功。一日,楊貼《豬八戒盜魂鈴》,學(xué)唱各種生、旦、凈、末、丑兼四個臺,滬人空巷往觀。譚本擅武功,不甘示弱,次日亦貼《豬八戒盜魂鈴》,滬人亦空巷而往。及唱,無學(xué)南北腔調(diào),觀者已漸嘩矣。及登四個臺,以年老失功,竟無法翻騰,而緣著桌腳子爬下。有小報(bào)界人劉束軒者,少年氣盛,在包廂中大呼倒好。時許少卿為新新舞臺主,亦恃勢氣盛,自后摑束軒頸。而風(fēng)波軒起矣。次日小報(bào)界無不攻擊譚鑫培,至于體無完膚,劉許亦相見公堂。譚大憤,不終約而北返,立誓不再至滬唱戲(按余叔巖亦曾立誓不至滬唱戲)。

在滬期間,周信芳曾向譚鑫培學(xué)《御碑亭》、《打棍出箱》等戲。

1912年,農(nóng)歷壬子年:周信芳入新新舞臺劇場。

周信芳入上海新新舞臺等劇場。與譚鑫培、李吉瑞、孫菊仙、金秀山、馮子和、江夢花等名角同臺演出,深受熏陶。

1912年,農(nóng)歷壬子年:梅蘭芳與譚鑫培首次同臺演出。

梅蘭芳第一次與譚鑫培同臺演出,演出劇目《桑園寄子》。

1914年6月7日,農(nóng)歷甲寅年五月十四日:1914年6月7日慶升園演出,當(dāng)日譚鑫培、黃潤甫、李順亭、劉春喜在慶升園演《罵曹》。

1914年10月19日,農(nóng)歷甲寅年九月初一日:1914年10月19日文明園演出,當(dāng)日譚鑫培、何桂山、李秀峰在文明園合作《罵曹》。

1915年,農(nóng)歷乙卯年:譚鑫培五次赴滬。

九畝地新舞臺二次成立,虧損累累,其婿夏月潤(新舞臺老板)、王又宸(新舞臺臺柱)親蒞北平,跪求老爺子幫忙。譚鑫培始允南下,為第五次赴滬,演十天,首日《空城計(jì)》,末日《珠簾寨》。票價(jià)樓上樓下一律五元,滬人始震動,傾市而出。新舞臺上下二千一百十五座,座無空椅,立無隙地,而譚年已七十矣。時楊四立亦隸新舞臺,唱倒第二,譚上演必誤時,楊輒拉長馬后,以延時間。臺下不知,以為楊好賣弄,則哄堂報(bào)以倒好,翌日演《南天門》,臺下竟享以茶壺蓋、銅板、桔子皮,楊至頭破流血,然亦無法不唱也。

譚前后來滬凡五次,京戲近百年瑣記稱為六次南下者誤,因譚初次北返以后,未幾即入內(nèi)廷供奉,清制供奉賞四品白石頂戴,例不得出外演戲。庚子之亂,清后西狩,供奉伶人始有在外演戲以為糊口者;未幾回鑾,孫菊仙已逃滬,不敢返,而禁例亦稍破,則光緒二十六年以后事矣。故鑫培二十七年南下當(dāng)為第二次,非第三次。

1917年4月14日,農(nóng)歷丁巳年閏二月二十五日:譚鑫培最后一次演出。

北京官府為了歡迎廣西督軍陸榮庭,在金魚胡同那家花園,設(shè)盛宴唱堂會,其時70歲高齡的譚鑫培衰弱多病,只好婉言辭卻,不料,因此觸犯了當(dāng)局,便傳出話來,如果不去,不但不釋放他的孫子譚霜(曾因犯案在押),還要拉他去一起關(guān)押。并且,派了4名巡警上門,名為迎接,實(shí)則押送,譚便不得不勉強(qiáng)扶病而去,到場一看,戲碼貼的是《洪羊洞》,又吃了一驚,因?yàn)?,戲中他演的楊六郎是以死殉職的,而且他的師父程長庚生前最后唱的也是這一出戲,觸景生情,便有大難臨頭的預(yù)感。這一次演出實(shí)在不能唱全本,經(jīng)再三請求,從“探病”一場唱起,他拼老命全力以赴,唱做一絲不茍,至終場,還是渾身抖擻,精彩紛呈,但是一到后臺,就伏在桌子上,暈倒了。據(jù)同臺配演八賢王的賈洪林說:“我與老板一起演唱多年,從來未有見過像他這一次的神情異常,特別是雙目炯炯發(fā)光,咄咄逼人,嚇得我不敢正眼看他?!弊T回家后,又氣又累,病勢日重,不久去世。

歷史貢獻(xiàn):譚鑫培為京劇老生的表演藝術(shù)開拓了新的天地,影響深遠(yuǎn),在京劇史上起到了繼往開來的作用。半個多世紀(jì)以來,很多京劇老生都宗法于他,世稱“譚派”。譚鑫培以畢生的心血和精力,全面地繼承和發(fā)展了民族傳統(tǒng)的戲曲藝術(shù),從他開始,老生藝術(shù)進(jìn)一步規(guī)范化、體系化了,基本穩(wěn)定了京劇的格局;他在60余年的演劇生活中,上至宮廷王府,下至鄉(xiāng)鎮(zhèn)村野,占領(lǐng)過當(dāng)時中國各種樣式的舞臺,贏得了各種層次的觀眾。他創(chuàng)造的譚派藝術(shù)多方面地代表了我國戲曲的傳統(tǒng)風(fēng)范。他出色地傳承了前輩程長庚、余三勝等徽派、漢派的精華,文武兼擅,昆亂不擋,唱念做打全方位的發(fā)展,并且開“韻味派”之先河,使京劇逐漸趨入精美的境界。他創(chuàng)始的譚派是流傳最廣、對后世影響最大、枝葉最為繁茂的一個藝術(shù)流派,在京劇歷史上,始終被認(rèn)定為老生行當(dāng)中的主流派。后來的余叔巖、馬連良、言菊朋、楊寶森等重要的老生流派,都是從譚派衍化出來的。

藝壇評價(jià):程長庚曾預(yù)言:“吾死后,鑫培必成大氣候?!弊T鑫培曾師事程長庚、余三勝,并向張二奎、盧勝奎、王九齡問藝,博采眾長化為己有,終成一家,與汪桂芬、孫菊仙被譽(yù)為“新三鼎甲”,并成為京劇史上第一個老生流派--譚派創(chuàng)始人。光緒十六年五月二十五日,與孫秀華、陳德霖、羅壽山四人被選入升平署進(jìn)宮承差,宮內(nèi)藝名譚金培。1917年5月10日上午8時病逝于京城宣內(nèi)大街大外郎營1號寓所,享年71歲。葬于戒臺寺栗園莊墓地,界樁上刻“英秀堂”。今譚門已是七代梨園世家。

個人作品:《賣馬》、《托兆碰碑》、《捉放曹》、《桑園寄子》、《烏盆記》、《四郎探母》、《洪羊洞》、《戰(zhàn)太平》、《慶頂珠》